

带着花鼓戏展演中发现的“代际温差”思考,“戏韵光山・非遗新声”中华文脉传承实践团队的脚步迈向了光山花鼓戏传承基地。
在此行中,我们先是在基地实地感受花鼓戏浓郁的艺术氛围,观摩精彩的技艺展示,随后,团队与光山花鼓戏传承人岳华老师展开了深入交流,详细了解了花鼓戏的历史渊源、与民间小调的区别及独特艺术优势,系统学习了这门非遗文化的传承脉络与当代发展现状。岳老师特意对比了花鼓戏与民间小调、光山“玩旱船”的区别:“小调是随口唱的乐子,旱船是热闹的社火,花鼓戏却有完整的故事、成套的身段,能演尽人间百态。”
交流中,“00后”传承人的身影格外亮眼,在练习传统技法的同时,也尝试给花鼓戏注入新元素。队员们也跟着他们学了一段耍棍技法,虽只是简单的转棍、挑棍,却真切体会到“台上一分钟,台下十年功”的分量,也感受到年轻传承人身上“守正创新”的活力。花鼓戏的传承,从来不是孤立的“保护”,而是像一场接力——老一辈把技艺与故事传下来,年轻一代再带着它跑向新的人群。
回望这数十天的实践,从儿童嘉年华里《兔儿爷》为孩子们埋下文化种子,到花鼓戏展演中直面“代际壁垒”的现实课题,再到传承基地里探寻“守正创新”的破局之道,“戏韵光山・非遗新声”团队的每一步都紧扣着“传承”二字。这不仅是一场实践活动,更是一次青春与非遗的对话。
未来,这份青春担当不会止步——我们会继续用年轻人的视角挖掘非遗的当代价值,用实际行动让光山花鼓戏的唱腔融入新时代的乡音,让更多人看见:当传统与青春相遇,非遗的“新声”会更加嘹亮,文化自信的根脉也会在这片土地上扎得更深、长得更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