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在光山儿童嘉年华《兔儿爷》表演顺利落幕之后,“戏韵光山・非遗新声”中华文脉传承实践团队的脚步并未停歇。
按照“传承光山文脉,点亮非遗光彩”的核心目标,我们将实践重心转向了更具分量的本土文化载体——国家级非遗光山花鼓戏的推广与群众服务。作为光山大地孕育出的艺术瑰宝,花鼓戏不仅是老一辈人记忆里的“乡音”,更是承载着地方历史、民俗与价值观的活态遗产。
在多场花鼓戏展演中,队员们全程参与了这场“文化盛宴”的服务工作。从演出前的搬运道具,到演出时的引导群众入座、解答剧情疑问,再到演出后的秩序维护,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团队的细致与用心。我们深知,这些看似琐碎的服务,实则是搭建“观众与非遗”之间桥梁的重要支撑——当观众能清晰理解剧情背景,能舒适地沉浸在演出氛围中,才更有可能真正走进花鼓戏的世界。
此次展演的剧目堪称光山花鼓戏的“全景展示”:创新曲目《油茶花儿开》让人眼前一亮,它巧妙融入了光山特色油茶产业的发展故事,用传统唱腔唱出了新时代乡村的生机与活力,让观众在欣赏艺术的同时,感受到家乡发展的脉搏;经典剧目《顶椅》则是对传统技艺的坚守,演员在舞台上展现的“顶椅”绝技,每一个动作都凝聚着数年的功底,台下老一辈观众不时发出的赞叹声,道出了对这门技艺的珍视;《二媳孝婆》《假报喜》等剧目则充满了生活气息,前者通过婆媳之间的故事传递孝道文化,后者以幽默诙谐的情节再现光山民间的生活场景,让观众在欢笑与感动中触摸本土民俗的温度。
服务期间,队员们的目光始终在舞台与观众席之间流转,一个现象逐渐清晰:台下的观众席里,银发身影占据了多数。他们对每一出戏的唱词、桥段了如指掌,听到动情处会跟着轻和,看到精彩处会起身鼓掌,那份对花鼓戏的执着与热爱,让我们深受触动。但与此同时,年轻观众的身影却相对稀疏,偶尔出现的几位年轻人,也多是陪伴长辈而来。这种“代际温差”像一记提醒,让我们深刻意识到:非遗传承绝不是简单的“守旧”,更需要找到连接传统与青春的纽带。如何让年轻人愿意主动走近花鼓戏,听懂这门艺术里的“乡音”与“心声”,成为团队必须思考的课题。
带着这份观察与沉甸甸的思考,我们的实践即将迈入新的阶段。下一步,团队将走进光山花鼓戏传承基地,与传承人面对面交流,探寻这门艺术的历史根脉与创新可能。相信在那里,我们能找到让花鼓戏跨越代际、焕发新生的答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