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,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、三中全会精神,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,广泛组织引领青年学生投身乡村和基层开展社会实践,中央宣传部、教育部、共青团中央、全国学联决定,2025年继续组织开展全国大学生暑期文化科技卫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。在这一号召下,我院积极响应、精心筹划,组建“戏韵光山·非遗新声”中华文脉传承实践团,聚焦国家级非遗光山花鼓戏,以青春之力助力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。
实践中,我们通过实地走访、访谈调研等,探寻其发展历程、传承现状,直面传承机制局限等问题,凝聚各方力量推动活态传承,让古老戏韵融入新时代乡村,以青春行动传承文化根脉,坚定文化自信,助力文化强国建设。
本次实践活动于7月15日至8月5日期间开展,以“传承光山文脉,点亮非遗光彩”为核心,围绕本土文化推广与非遗传承展开了多维度实践。
活动初期,团队将重心放在光山儿童嘉年华《兔儿爷》表演的筹备与执行工作上,这既是对本土民俗文化的一次集中展示,也是对孩子们艺术素养的深度培养。
作为民间广为流传的民俗符号,《兔儿爷》承载着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集体记忆。在筹备阶段,团队全力投入表演流程的打磨与舞台细节的调整;在演出当天,队员们负责引导小演员候场、协调亲子观众互动等现场服务,以严谨细致的工作保障了这场童趣演出的顺利进行。
《兔儿爷》的成功上演,不仅为儿童嘉年华增添了亮点,更重要的是让民俗故事以生动的形式走进孩童心田。这种以孩童易于接受的方式传播传统文化的尝试,为非遗传承埋下了一颗充满潜力的种子——当年轻一代从小建立对本土文化的认知与兴趣,文化的根脉便有了在新时代延续的土壤。
非遗传承从来不是孤立的保护,而是需要在代际传递中不断焕发生机。完成儿童嘉年华的服务工作后,团队将目光转向光山花鼓戏这一核心非遗项目,接下来,我们将深入参与花鼓戏的推广与群众服务,在更广阔的舞台上探索非遗活态传承的路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