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我是郑州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B24学前教育一班的学生朱佳瑄。
怀揣着“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”的实践热情,这个暑假,我深入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石槽镇,并参与了所在社区的志愿服务工作,开展了为期32天的社会实践活动。我希望利用所学的教育学、心理学知识,观察乡村社会,服务基层群众,在实践的熔炉中淬炼青春、增长才干。我的初衷源于两点: 一是专业的召唤。作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,绝不能“两耳不闻窗外事”,只有深入基层,了解最真实的社会生态和民众需求,才能未来更好地“教书育人”。乡村和社区是观察中国社会的重要窗口,也是我们践行教育理想的广阔天地。二是乡情的牵引。我希望能用自己所学的微薄知识反哺家乡,为乡亲们做一点实实在在的小事,体验基层工作的酸甜苦辣,加深对这片土地的理解与热爱。
1. 田间地头的“助农员”:我主动加入农忙队伍,帮助乡亲们进行浇地、除草等劳作。烈日下的汗水,让我真切体会到劳动的艰辛与伟大,这堂“农耕课”是对我身心最好的锻炼。
2. 社区服务的“多面手”:在社区志愿服务中,我认真整理档案,让各类资料井然有序;熟练操作电脑,高效处理各项事务;用心打扫卫生,为居民营造整洁舒适的环境。这些看似平凡的工作,让我深刻体会到社区工作者的不易。
3. 心系健康的“宣传员”:针对夏季高温天气,我协助镇政府开展了预防“热射病”的科普宣传活动,走村入户向老人和孩童讲解防暑知识。
4. 服务基层的“协理员”:我在镇工作人员的带领下,协助处理日常公务,如文件整理、信息登记、活动协调等。
这段实践经历,是一本读不完的“无字之书”,给了我深刻的启迪:深化了对“知行合一”的理解:通过整理档案、操作电脑、打扫卫生等具体工作,我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。教育科学的理论不再是书本上枯燥的文字,而是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变得鲜活起来。升华了对“责任担当”的认知:基层工作和社区服务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幸福感。这段经历让我体会到平凡工作中的不平凡,锤炼了我的耐心、细心和责任心。收获了“服务中成长”的喜悦:在服务过程中,我不仅帮助了他人,更提升了自己。每一次档案的整理、每一件事务的处理、每一处环境的打扫,都让我在奉献中成长,在服务中收获。坚定了“服务基层”的志向:我看到了乡村振兴的蓬勃生机,也看到了基层工作对人才和知识的渴求。这更加坚定了我学好专业知识,未来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贡献力量的决心。
感谢学院提供的实践平台,让我的这个暑假充满意义。我将带着这份沉甸甸的收获重返校园,鞭策自己不断进步,努力成长为一名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。